心理老师太难了

发布日期:

每天浏览行业动向,实时了解从业环境


自从国家重视起青少年心理健康,连续发布了多项通知政策和文件之后,心榜的后台就经常收到读者留言,大部分都在“控诉”:


学校心理老师的处境好难!


虽然国家政策一再呼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,但大部分心理教师还是难逃以下困境:


1.本职工作不受重视;

2.老师稀缺还必须兼职多项工作,压力过大;

3.工资稀薄,难评职称。


下面喜猫就仔细讲讲这些困境,如有讹误、缺漏,欢迎大家指正、补充。


01

首先,说说本职工作不受重视。


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底下,心理健康课就像音乐、美术和体育课一样。而众所周知,体育老师总是经常“生病”,体育课总是会被语数英代替。


毕竟,这些课与升学率无关,校领导不会重视,家长们也常常觉得它们跟孩子的前途没关系,重要的永远是那些影响成绩、影响升学、影响高考的大课。


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嘛。


在心榜的后台,就有读者在后台抱怨:


很多心理老师的课堂被其他教学安排充斥,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。


(学校)招进我们一批乡镇小学的心理教师,却要担任语数英老师,而且没有设置心理健康课。


但即使这么不受重视,表面上还是要维持一派繁荣的景象。


知乎上一位叫“不看不想不等风”的网友,说自己在学校担任心理老师:


管了心理咨询室五年,整理了五年的假资料,一次都没使用过,但资料档案记录等非常完整,估计有几十斤重,用来应付上级检查。


心榜的后台也有读者抱怨:高中心理老师为了迎接检查,还要造过往几年的资料。


有读者说,自己是地市级心理老师,每次市领导下来“关心”心理老师待遇,弄了个调查表,问学校有没有落实心理老师待遇不低于班主任?有没有按规定开设心理课?


校领导就会把调查表丢给心理老师,让他去“应付”市领导。


总结起来,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领导们的三令五申下,在各大学校都陆续开办了。


可心理教育在学校的处境经常是可以被丢到一旁的“鸡肋”,心理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变成应付上级检查。


估计几年下来,大部分老师的教学能力未必增长,但“无实物表演”的功力、“糊弄学”的水平却可以上升不少。


02

那这么说起来,是不是心理老师的工作都很清闲,没有什么压力呢?


讽刺的是,最鸡肋的心理老师,可能也是最忙,压力最大的。


一个很主要的原因,就是:心理教师太少。


往往一个学校,可能就只有一个心理老师,却要给几十个班上课。


虽然有时候会被主课占掉,但依旧是个不小的工作量。


而且上完课后,心理老师还要担负起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心理咨询工作,这些工作都是在课后时间去做的。


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,需要付出的精力和顶受的压力,更是其他老师所无法理解的。


即使学校不重视心理教育,交代的教学工作量并不大,但选择做心理教师的人,往往都怀着一颗帮助学生的心,努力去发挥心理教学的作用,帮助学生塑造健康、良好的心理。


但是,不少中小学心理教师都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,在学校里侧重于理论教育,心理咨询等技能培训不多。


导致大部分人缺乏处理心理疾病的实践经验,面对复杂情况时,往往难以应对。


需要经过多轮培训,才能胜任工作。


所以,除了教学、咨询之外,参加培训,自我成长,也是一件必要的事,而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费用又相当昂贵。


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网站,前不久采访了多位学校心理教师,发现心理教师们常常因费用昂贵,上不起真正需要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。


西部某中学的一位心理教师就说过,他参加工作后,为了专业技能培训,已经自费花了约5万元。


这对教师来说,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。


如果说上面说的,教学、咨询、培训都还算是本职工作带来的压力,选择了这个行业,承受它们无可厚非。


那么真正让心理老师委屈的,就是学校大量的行政工作,也落到了心理老师头上。


包括但不止于:心理咨询室的设计、装修等工作,各类文件的累积整理搜集工作,开展校内心理健康月组织策划等活动,学校心理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类评比工作,因上述活动而要产生的上下协调沟通等工作…...


总的来说,团委的工作、德育处的工作、宣传方面的工作等等等等,与心理相关不相关的,最后往往都跟心理老师相关了。


专业不受重视,可是人却被多方面使用;本职方面的技能难以得到锻炼提升,可是却被要求在各种“杂事”上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。


03

按说事情那么多多的,那待遇是不是也该高高的?


呵呵,没有的。


因为心理教育本就不受重视,而且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中,也不能跟成绩挂钩。


心理专业性的工作,对于领导来说,是难以“出成绩”的,既不能出“政绩”,也不会太影响升学率。


自然而然的,待遇方面就会矮了一大截,至少跟备受重视的主课(语数英等)老师们是没法比的。


而且主课老师们还可以根据班内学生成绩、高考成绩来获得各种奖金,但这些都跟心理老师无关。


半月谈网站采访的西部地区某中学心理教师,就表示,她所供职的学校的心理教师,都兼职了“学校德育科的干事”等其他工作。


兼职的原因,就是为了提高收入:“如果我只做本职工作,每个月基本工资只有不到2000元,加上绩效也只有3500元左右。”


此外,心理教师在评职称方面往往也处于劣势,缺少成长机会。


虽然教育部曾多次发文,规定心理教师应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,但同能够影响成绩的主科老师相比,心理教师评职称的难度大了不少,相关规定“基本没能实现”。


半月谈采访的一名心理教师就对记者直言:


学校在评职称时更倾向于主科老师和班主任,但又不允许心理教师担任班主任。学校领导解释说,心理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全校学生,担任班主任会影响精力分配。但心理教师又被安排从事额外的行政类工作,可见这并非关键原因。


其实,这一切困境的“关键原因”,还是: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。


04

今年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各种政策、文件,就是想解决这种“不够重视”。


首先,是今年七月份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便明确指出了明确指出:


“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,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,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。”


其中对心理教师的安排,便有规定:


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、业务进修、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,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。


之后随之而来的“双减”政策,以及随着政策颁发,带来的一系列行业震动,如取缔各种培训班等等,也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学生因为教育中遭受到的竞争压力,会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


《通知》的颁发和“双减”的下达,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: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了,心理教师在教学中的“分量”应该得到提升,而不是像现在一样“鸡肋”。


到了今年九月初,教育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,又联合印发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》。


其中再次提到成立健康教育中心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等措施,并且还强调要将健康教育“纳入评价体系”。


换句话说:要改变心理健康教师因为无法做出可评估的“成绩”而难以被评职称的现状。


而在待遇问题上,广东省率先设立了专项基金,每年安排省级补助资金5.2亿元,用于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、专兼职结合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智库。


同时,省财政厅也下发了8.28亿元支持市县落实教师待遇,积极支持对心理教师加大激励力度。


当然,政策虽好,但是否能落到实地,还是需要再观望。


新华社半月谈网的报道是本月初发出的,距离教育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,已经过去近两个月。


但从报道中,仍然能看到:很多学校,并没有想到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更没有意识到要提高心理教师的待遇。


大部分老师们,还依旧困在那个窘迫的处境中。


而心理健康教育,最终是要由心理健康教师去实践的。


如果教师的处境都不“健康”,那又怎么指望他们能持续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呢?


国家政策利好,贵在落地执行。


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。


文章来源:心榜(ID:psytop)

作者:喜猫


🎈精彩推荐阅读🎈